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命运,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笼罩着浓重的谜团,至今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。官方史料中记载,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自焚身亡,但大量民间传说则坚称,他并未如史书所言死去,而是选择出家为僧,隐匿于世。甚至到了清朝初年,有《纲鉴易知录》记载,正统五年,也就是南京城陷落39年后,一位年迈的和尚自称便是建文帝本人。
朱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,而朱允炆则是朱元璋的孙辈。按辈分关系,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,但在封建礼制中,皇帝身份高于亲属身份,哪怕是叔叔面对皇帝侄子也要行跪拜之礼。古代帝位继承遵循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的原则,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早年被立为太子,若朱标顺利登基,靖难之役便无从谈起。
然而,历史总充满变数。洪武二十五年,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因病早逝。太子去世后,继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。朝中大臣一分为二,有的支持立朱元璋长子为太子,有的坚持朱标之子继位。朱元璋本人也陷入了犹豫,但基于他朴素的农民思想,最终决定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。可以说,朱元璋心中唯有他、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是真正的家人,其余子嗣皆视作臣子。
展开剩余84%朱允炆的身世并不尊贵,他的母亲吕氏并非朱标的正室,而是在后来才被扶正。朱标的嫡妻常氏出身显赫,是名将常遇春的亲属,背后有淮西豪族支持。而吕氏则只是江南一位文人之女,背景平凡,几乎无人撑腰。按理,皇位应由嫡长子朱允熥继承,但朱熥幼年丧母,性格顽劣,不堪大任。多重因素使得朱元璋别无选择,只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。
此举令朱允炆的叔叔们怒不可遏,尤其是秦王、晋王和燕王等年长藩王,难以想象将来竟要对一个年少毛头的小辈俯首称臣。但此时朱元璋尚在人世,手腕极为严厉,谁敢公开反对?唯有待朱元璋驾崩后,叔叔们才开始露出真性情。建文帝朱允炆也清楚叔叔们的野心,继位后立即展开削藩政策。
早在朱元璋在世时,朱允炆就曾问父亲:“如果叔叔们不安分,谁能镇压他们?”这话透露出他早已心存戒备。此时,秦王和晋王相继去世,燕王朱棣成为藩王中最有实力、最年长的一位。朱允炆的削藩矛头自然指向了朱棣。
如今我们身处后世,很难判断这对叔侄谁对谁错。其实,他们都只是在追求皇权,没有绝对的对错。朱棣无疑是一位历史奇人,他是大一统时代唯一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,最终夺取皇位的君主。回想汉朝的七王之乱,虽凶险无比,却最终被周亚夫镇压,历史上从无藩王成功篡位的先例。
也许朱棣自己也未曾料到成功的可能,但不造反的话,等待他的只可能是死路一条,于是他选择孤注一掷。靖难之役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,意指皇帝身边有人作恶,他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出兵。此举是为了给自己夺权行为找借口,毕竟他同样是朱元璋的儿子,不可能明说要推翻朝廷合法继承人。
作为藩王,朱棣的兵力不及朝廷,但却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,实属天命所归。更因朱元璋生前大肆清洗武将,怕他们造反,留下能带兵打仗的将领极少。朱棣是名将徐达的女婿,久经沙场,文臣建文帝手下无人与之匹敌。
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多,朱棣终攻入应天府。当他以“清君侧”名义入南京皇宫,言称小人已除,可安心归去,岂不是笑话?谁都明白他此行真正目的是篡位,而非扶助皇帝。
正史称建文帝在城破时自焚身亡,但真相或许并非如此。传言当时根本未见建文帝遗体,只有皇后和太子尸首。俗话说“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”,尸体不见,引发众多猜测。最流行的说法是,城破时朱允炆发现朱元璋留给他的包袱,里面藏有出家僧袍和剃度用具,以及逃生路线。或许朱元璋早料到儿子们难以安分,特为孙子留了条后路。
朱元璋自己曾经做过和尚,深知此法可保子孙性命。逃出生天的朱允炆随后从人间消失。对朱棣而言,朱允炆自杀是最佳结局,这样既避免亲手杀侄的骂名,也免去尴尬。若朱允炆仍在,朱棣地位将更难稳固。
无论朱允炆是逃亡还是遇害,正史最终认定其死于自焚。朱棣继位后,表面上悲痛建文帝之死,甚至泪洒宫中,但他同时无情屠戮建文朝遗臣,对拒绝归顺者尤为残酷。无论如何掩饰,也挡不住民间的流言蜚语。
朱棣即位后,心中最大的隐患便是建文帝的下落。著名的郑和下西洋,表面为扬威海外,实则暗中寻找建文帝的踪迹。遗憾的是,历时二十余年,始终无所获。朱棣死去时,朱允炆的踪迹依然杳无音讯。
据清初《纲鉴易知录》记载,靖难之役39年后,一位老和尚自称是建文帝,因事关重大被押往京城。然而朝臣迅速识破其伪装,称若建文帝尚存,年纪应约六十余,而这位老僧已九十多岁,时间对不上。此事原以为不了了之,但不久又有一僧人自称是建文帝,这次年龄约六十岁,符合第一关。
该僧人被带至朝堂,明英宗朱祁镇命太监吴亮辨认身份。令人震惊的是,吴亮确认此人真是建文帝。此时距靖难之役已久,朝廷对建文帝身份不再敏感,朱祁镇也无深仇大恨,因此并未惩治老僧,反而让其在宫中居住。
传闻这位僧人后来称为“老佛”,在宫中安度晚年,死后葬于西山,但因身份特殊未刻名讳。至今这段记载真伪未有定论。毕竟《纲鉴易知录》成书于清初,作者身处两百多年后,难以证实当年秘密。若朱允炆真在外隐居,且不图复辟,为何还要现身?书中称其欲葬于朱元璋身边,但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,若真如此,何必远涉北京?
更何况老和尚现身时,正统五年,时任皇帝朱祁镇年仅十三岁,尚未亲政,不可能亲自处理此事。种种矛盾令这段历史更显扑朔迷离。
时至今日,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依旧是历史谜团。或如《纲鉴易知录》所说葬于西山,或如正史所记于宫中自焚。那个未解之谜,恐怕今后也难以揭晓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